《西湖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8-30 20:15:25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
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,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,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,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西湖》教学反思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1

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来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,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。

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西湖,或者对西湖有一定的了解,所以在知识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,对于文本中的湖光山色较之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湖的学生来说,更容易产生共鸣。但由于本文的语言比较优美,充满了诗情画意,所以,要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,感受到美的情趣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地方。

首先,这是一篇写景文,因此在课前我进行了课件的制作,希望通过图片来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,让学生对西湖美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,以此来将文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化。接着,通过看课件视频的方式,让学生亲眼见到西湖胜景。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,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,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。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,有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的秀丽景色,景美、语言美。在教学中,我着重进行指导朗读,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,领略文章的韵味。在我看来,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本文的比喻句,比喻的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,除了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,训练也是必不可少。让学生学会发现句子中的成分才能在以后准确的找出比喻句,学会运用比喻句。

课程一开始,我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,分别是远景西湖、近观西湖、西湖夜景,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者观察角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,并且对应到文章中去。之后围绕观美景、学描绘、悟情感进行教学。在交流中,我发现,学生在很多地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,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,寻不到恰当的词汇,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解决,在以后的教学,特别是美文的教学中,我还得要更多的去感受学生的体悟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好方法。
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2

一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

在本课教学中,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,发挥想象和联想,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,接近作者的意趣,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。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,提高鉴赏能力。

二、采用多媒体,形象直观教学

在导课时,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,引出课题——西湖的绿,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。在品味语言之前,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,给学生以美的享受。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,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。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、体验,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、交流、撞击。

三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,感悟语言之美

以往的语文教学,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,领着学生赏析。在本课教学中,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?只有细心去欣赏、体会,才能说出美在何处。所以,在教学中,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,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,去感悟。

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,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。

值得探讨:

在一节课的教学中,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,还是只侧重某一点,只要学生思考了,说了,或是写了,就算是有所得呢?
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3

教学片段:

师: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。

(举手的寥寥无几,指名读也是读得不到位,还错了字音。)

师:同学们,我们来 比一比,男、女生分开读,看谁读得好,我为你们打分。

(学生立刻来劲了,跃跃欲试。)

师:要想得到高分,一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好好读。当然,其他同学仔细倾听,看对方读得怎样。

(这招果然有效,学生读得有声有色,声音响亮。单男生的声音就比平时全体读的声音都大。大家读得都很投入,可惜女生的声音小了一些。于是我为男生打98分,女生打97分。顿时,男生各个眉飞色舞,欢呼起来了。)

师:我们一起读,相信会更好。

教学感悟:

本来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,教学效果不言而喻。平时的教学容易出现学习审美的疲劳,周而复始的学习如果没有新鲜的刺激,课堂就难以有激情。所谓的高耗低效就是这样产生的,这不是靠教师发脾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,还要想些切合学生心理的办法,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行。

教学片段:

师:不过大家刚才有一个词没有读好,“轻风徐来”读得像“狂风暴雨”。(学生都笑了。)应该怎么读呢?(指名读。)这是怎样的风?

生:轻柔的风,慢慢吹来。

师:对,就要读出这样的感觉。

(生读,有的学生边读,边做动作,寻找感觉。效果挺好。)

师:请找一找,第四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可以概括本段意思?(生读第一句)对,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。

师:请大家闭上眼睛,听老师读,展开想象,你仿佛看到了什么?

(描述:一轮明月升起来了,把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,一切都笼罩在月色里了。教师深情朗诵,学生表现出了陶醉的表情,甚至手臂舞动起来。)

师:请同学们来说说看,你仿佛看到了什么?

生: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湖面上,想给湖面盖上了被子。(师:哦,一条银白色的被子。)

生: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湖边弹琴。(师:可能是古筝,扬琴,也可能是琵琶。)

生:我仿佛看到了湖里有无数银蛇在游动。(师:那是漂亮的路灯倒映在水里,水波荡漾形成的。)

生: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亮慢慢升起。

生:我仿佛看到了有白鸥飞快地掠过。(师:这时候,白鸥可能已经回巢了。但没关系,这是你的想象,可不是真的。)

师: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,我们一起美美地读。

教学感悟:

学习语言,一定要把品味语言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。要做到这一点,教师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创设情境。学生是情感的王子,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。在想象到优美的意境后再进行说话练习,在说中加深对语言的品析,对内容的理解,进行审美的体验活动。如此,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,语文变得充满情趣,学生学得也很扎实而有效。
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4

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,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,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。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,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。上课时,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,并理解。如学“素”,我出示了句子,让学生先读通句子,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。学生还是不能理解,我就让学生理解。而学“犹”“格”“般”“初”时,我让学生把句中的“犹如”“格外”“一般”换一个词来说一说,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,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。这样在课上,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,一是理解;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。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,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 ……此处隐藏8850个字……一些难的词语融入课文,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中,在文章中学词语。想着如何把这些词语串起来,反而引起了反效果。因为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认真地读课文,没有整体把握文章,所以词语学得也那么生涩和别扭。通过这堂课的教学,让我明白了,课上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是非常重要的,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视的,有了这个教训,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个朗读的环节我会特别注意,避免犯同样的错误。
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13

《西湖》一文在我看来并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,语言太美,学生受了美的熏陶不假,但很难理解到位,而这种理解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,可以说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,说出来就失去了味道。

所以,我以朗读为重点,结合个别关键词句理解展开教学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结合欣赏课文的插图,通过对课文中“绿”、“青”、“浓”、“淡”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,反复朗读。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,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。让学生在讨论中说说此处描写的西湖的主要景点。然后,抓文中“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”、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如“绸带”,品悟比喻的贴切、优美,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,更增西湖的秀丽;湖心三个小岛“掩映”在绿树丛中,其倒影和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“晃动”,给人以朦胧的感觉,“仿佛仙境一般”等打比方的句子,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,打比方之生动。

希望学生在理解中、朗读中能慢慢学会这种方法,使自己的语言也形象、生动起来。
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14

《西湖》是一篇写景散文。作者以清新、流畅、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,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。

一、图文结合,重视朗读,感受景色的美

教学时,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。如第二自然段“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,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、连绵起伏的山峦,一山绿,一山青、一山浓、一闪淡,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”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,然后看看图,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?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,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。接着教者追问:西湖的山什么美?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。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,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,“青一些、绿一些、再浓些、可以再淡些”。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,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。可以提问: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?“层层叠叠、连绵起伏”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,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。而对词语、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。

《新课程标准》指出: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。根据这一要求,教者就应抓住文本,挖掘教材,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,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,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。

二、抓住文本空白处,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,丰富文化积累

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: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,仿佛仙境一般。教者抓住“仙境”一词,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?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?引导学生说出“美”。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,进行语言训练,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,生动,有一定意境美。如: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?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?等等

课文全部学完后,我这样总结了全文:学完了课文,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?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?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,丰富学生的词汇。学生的答案很恰当,“山清水秀、美不胜收、湖光山色、水平如镜、如诗如画”等等。词语、句子得到了积累,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。

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:结合语文学习,观察大自然,观察社会,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。学生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,但多媒体图片却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,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所得。在说与听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。

三、由“扶”到“放”学习比喻句,进行语言的深化

在远眺西湖描写西湖湖面时,把湖面比作了一面硕大的银镜。教者便利用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比喻句:这句话中把湖面比作了什么?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?接着向学生介绍这样的

句子叫比喻句,“犹如”是比喻词。《新课程标准》提出孩子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,在实践中学习、运用语文。而《西湖》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来描写景色的秀丽。如:西湖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,苏堤和白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,明净的湖水中的绿岛和白云的倒影让西湖像仙境,华灯像无数的银蛇等。教者专门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环节,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其他比喻句,自己去读读课文,画出文中的比喻句,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答案。最后老师公布答案,反馈学生画出的比喻句。有了对比喻句的理解,学生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。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实践、运用的过程了,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,答案很精彩:阳光照在橡树身上,仿佛给橡树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;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比喻句由“扶”到“放”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“主导”与学生“主体”的地位。

当然,由于本课是写景的文章,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技术,学生对文中的很多用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景色是难以理解的,也不能在课堂上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“西湖十景”。就不会入情入境地欣赏西湖的夜景,也不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课文了。

本节课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,如:板书要与课文进行紧密结合,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等。

《西湖》教学反思15

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,作者以清新、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,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、热爱祖国的感情。我很喜欢本文,但是我也很担心,文章是否比较难,学生能否理解,并体会到其中的美丽。那教师怎样把难文上的简易,让学生理解。我是这样做的:

一、利用多媒体

正好有一堂信息技术课,于是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关于西湖景色的图片,展示在学生面前。比如:三潭印月、柳丝轻拂、银镜一样的湖面、绿树镶边、白堤苏堤、夜晚西湖……学生非常喜欢看,觉得他和我们的瘦西湖有些像。

在讲解课文的时候,遇到这些景点,我直接可以让学生回忆课上看到的,学生有了印象,对课文的描写能够欣欣然点头。

二、类比

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。瘦西湖与西湖比起来,一点也不差。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内化,我提到了瘦西湖。比如柳丝轻拂,我让学生说说以前秋游时候看到的,学生立刻能够说出那随风飘荡的绿叶。

又如月光下的西湖,我亲眼看过月光的瘦西湖,有同样的美丽。我也试图让学生回忆。不过学生大都没有看过。后来我想,其实风光带也有同样的效果,而学生应该都是看过的,以后可以用此来引导。

不过,我还是觉得这课上得不轻松,学生对第三段的描写学了个半懂不懂。读起来不美,说起来也不熟练。看来景物描写的课文,是否要等学生到一定时候才能内容比较深。

《《西湖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