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,对作文都不陌生吧,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说明文,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介绍事物、解释事物的文体。要求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,如定义、分类、举例、数据、图表等。那么什么样的说明文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美食说明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富阳历史悠久,勤劳聪慧的富阳人民创造了不少传统美食。有油面筋、米粿、油馓子等等。传统美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,更凝结着一份“月是故乡明”的家乡情。但是随着饮食日渐多元化,年轻一代对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越来越陌生,比如我妈妈这辈,就很少有人会做这些美食了。如果再不重视这些传统美食的传承,估计二三十年后,我们的传统美食即将失传。
那如何使我们传统美食传承下去?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呢?以油面筋为例,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一、加强宣传和推销。我们可以通过媒体(网络和报纸)介绍油面筋的制作方法和各种吃法。我们的传统美食,以自产自销为主,其实也可以走进超市、食品市场,不要只成为土货,应让更多人的品尝,成为老百姓桌上的家常便菜。
二、可以组织举行一些风俗节或活动比赛。每一样美食之所以能流传下来,肯定有其一定的原因,也有其发展的过程。而这些内涵只有经过一些活动,才能让大家了解。比如我们结合一些农村的风俗节,让大家了解油面筋的由来,它的寓意。并让广大市民参与油面筋的制作、品尝过程;也可组织油面筋制作比赛,比制作速度、比色泽、比味美。使油面筋在制作和工艺上越来越好。
三、改进和创新。继承传统固然不错,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,让传统更好地发扬下去。比如油面筋,我们可以在陷料上做得更丰富些,除了经典的笋干肉末陷,还可以增加更多品种,如咸菜笋丝、牛肉洋葱等等;另外我们可以在储存方式上稍做改进。现在的油面筋主要是通过速冻来储存,那可以不可改进为真空包装呢?这样一来保存时间长,二来携带方便,也有利于我们的传统美食走出家乡,甚至走向世界。希望有一天,我们的传统美食也能在异国他乡发现它们的踪影。
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饮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,而是一系列的制作工艺和社会活动,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,这里面也有富阳人的乡愁。让更多鲜为人知、濒临失传的饮食类文化项目受到保护和传承,我想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!
我的家乡在河北正定,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当然,我的家乡也有特色美食-----正定八大碗。
正定八大碗的代表“宋记八大碗”制作技艺已被河北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实际上主要是由猪肉制作组成的八碟八碗十六道菜。因当时儒家与道家文化盛行,人们崇拜“八”这个数字。当时酒家讲究上八仙桌,每桌坐上八个人,上八道菜,都用清一色的大碗。主要由四荤四素组成。四荤:方肉、酥肉、扣肘、肉丸子等,材料精选肘子肉,后臀肉;四素:豆腐(炸豆腐或白豆腐)、海带、粉条和农家时令菜蔬(如萝卜、白菜、茄子等)。其荤菜均是运用独特工艺先煮后蒸,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工序。其技艺主要在选料、刀功、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选择上下功夫。
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细之分,细八大碗指:熘鱼片、烩虾仁、全家福、桂花鱼骨、烩滑鱼、川肉丝、川大丸子、松肉等;粗八大碗有:炒青虾仁、烩鸡丝、全炖蛋羹蟹黄、海参丸子、元宝肉、清汤鸡、拆烩鸡、家常烧鲤鱼等。由此制作的菜肴八大碗,制作精良,选材考究,经济实惠,肥而不腻,老少皆宜,且具色、香、味、型俱佳兼具显著北方菜系特征,荤素搭配,营养丰富,吃法讲究,现已形成一套完整、规范的.工艺流程和技艺标准,不断被不同食用人群所接受和喜爱。同时,也被不断的发展完善。
俗话说:“民以食为天”,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:北京的烤鸭,内蒙古的小肥羊,云南的过桥米线,山西的刀削面……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,可以说琳琅满目,举不胜举。但我最情有独钟的还是夜市上随处可见的烧饼夹肉。
烧饼夹肉真是色,香,味,形俱全的一个小吃。先说说色,从外表看,烧饼夹肉金灿灿的脆皮,就像有着一层金子一样金光闪闪。把脆皮剥开,里面则是热气腾腾的,软软的内在,真是内有乾坤呀!再看看里面的馅,有棕,有白,有绿,有红,棕的如木,白的如云,绿的如玉,红的如火,霎是好看。烧饼夹肉,不仅色美,而且香气浓郁。鼻子闻一闻,肉的油香,菜的清香。紧的辣香扑鼻而来,那种香味是任何一种东西可以相比的。这种香味使你食欲倍增,你情不自禁的咬了一口,肉先滑进了你的嘴,肥肉不腻,瘦肉不柴,再伴上香菜,辣椒的爽口,饼的酥脆,让你一吃,就竖起大拇指,赞不绝口。
既然味好,但这味有从何而来呢?下面就听我为你一一道来。第一步,做饼要先和面,但这面可不一样,它不用发酵,所以有人给它取名为“死面烧饼”。面和好檊成饼状在平底过上烤制,靠到一定的时限,它们就进要进入“八卦炉”了,把饼一一放到炉子中在烘烤,不时的翻面烤出来的饼出来就是黄金酥脆了。第二步就是肉。这肉也不是一般,它要在锅中。加上各种调料,长时间的蒸煮香味扑鼻的肉就可以出锅了。当我第一次吃时,我感到了天比的好吃,肉香清香的,不停的在最终回味,真是太好了。
好了就到这里吧,你是不是已经垂涎欲滴呢?如果想吃,一定要到我的家乡来一饱口福!
我的家乡位于濮阳北部的台前县,距离黄河大约十里地,一条清澈的金堤河向东流去,我的家就在金堤河脚下。
俗话说:“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”附近的人们都常去河边钓鱼。姥爷每次都把钓的鱼带回家,交给姥姥来做鱼,姥姥最拿手的就是做糟鱼了。姥姥总是不厌其烦地把每一条鱼都处理干净,处理好了,然后再准备做鱼的材料:葱叶、花椒、茴、葱姜、蒜、盐、酱油、醋和辣椒。
姥姥先把炉子烧地旺旺的,放上锅,烧热油,麻利地把葱姜蒜丝放进锅里,随着一声“嗤啦”,一阵香气飘过来,我马上凑到锅边,一下子有了食欲。姥姥也没空理我,只顾快速地来回翻炒葱、花椒,又赶快倒进一些酱油,屋里的香味更浓了。姥姥加了些水,放上盐,烧开后,放上一层葱叶,然后把鱼放在葱叶上,然后再盖上葱叶,加些醋,姥姥说这样可以让鱼刺烂得快。有些动作老老实一气呵成的,忙完停下来,姥姥额头上已有汗珠。
姥姥每次做糟鱼几乎都在晚上进行,锅在炉子上坐一夜,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,一锅糟鱼就做成了。鱼一条一条整齐地排放在锅里,我忍不住,捏上一条塞进嘴里,品尝着雨,与肉又松又软,刺也烂了,香中带些辣味。
也学是鱼的香味太浓了,邻居家比我大两岁的林林常在姥姥掀锅后不久,就凑摸着来我家了。姥姥给他也盛上半碗,很快他妈也来了,谁都抵挡不了这诱人的香味,林林妈变吃边对姥姥的手艺赞不绝口。我一口气能吃上多半碗,哇!真的是太美味了。可以说,糟鱼陪我留下了美好的吃的记忆。
现在,故乡的金堤河还在我脑海里闪着金光,糟鱼还散发着香味,姥姥的容颜却苍老了,我更加想念记忆中香香的糟鱼,想念着用糟鱼带给我关怀的姥姥。
在我的家乡,安徽黄山这一带,有一种传统特色的千古名菜——便是毛豆腐,就是长了毛的豆腐。但是,这毛是人工发酵而成的,对人体并没有伤害。毛豆腐的毛是贴着豆腐生长的一层白色的,细细的,密密的柔软白色小毛,就连这毛也是分类别的呢!
有兔子毛,是又短又密,比较白的,摸上去十分柔软。
也有狐狸毛是长长的一片,有些米白色,有点儿硬邦邦的。
这毛豆腐啊,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!
相传,朱元璋一次兵败在了徽州,逃至休宁一带,腹中饥饿难熬四处寻找食物,从草堆中找出难民们藏的几块豆腐,但却发酵长霉了。因为并没有其它食物,随从只好将它们烤给朱元璋吃,不料朱元璋吃后味道可口鲜美,朱元璋万分高兴。在此地转败为胜后,他便下令让厨师制作这毛豆腐以犒赏军队,于是,毛豆腐便在徽州一带流传了下来。
走进徽州古城处处可见卖毛豆腐的小摊,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吃刚刚煎好的毛豆腐。毛豆腐刚一下锅,便会发出一阵阵滋——声,溅起阵阵油花,毛豆腐的毛,也会在下油锅的一瞬间萎缩,与豆腐合二为一,但味道却是大不相同。豆腐是清爽干脆而又十分单调,而毛豆腐是外脆里嫩。脆,是咔嚓——的脆,嫩,则又是有些粉粉的,有一些说不出的味道,但是香的,外边是金黄色的,还有一些糊糊的,并吃不出有焦味儿。徽州的男女老少都爱吃这个毛豆腐,一但每逢过年过节的,饭桌上可绝对少不了这道菜。在原来毛豆腐的基础上,再撒上一点点儿葱花,和一点点儿辣椒,最后,再抹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酱,那可谓是色,香,味俱全呢!把盘子凑近鼻子前面,闭上眼睛,深深地吸一口气儿,让香味冲进鼻腔中,再从肺,传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,这既不是沁人心脾的香,也不是那种热火朝天的香,而是那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香味……
这便是,徽州美食,——毛豆腐!
今天,咱不聊三国,不聊水浒,来聊聊诸城传统菜肴——辣丝子。
话说上周三晚上,偶然间,我在饭桌上食了一口辣丝子,刹时,酸甜辣三种口感在我的口腔中爆发。细看,它刀功细腻,洁白如雪,闭目细品,爽口无比,入口清脆,尤其是与荤菜同时入口下肚,特别开胃。但是看似简单的菜肴,也一定少不了它那简单且讲究的制作方法。
醋与水的碰撞,也会别有一番风味,那带来的酸爽是其它食品取代不了的。通常5:1的量腌制;否则一步错步步错,醋多了会发烂,反而不达辣度。
足够的辣菜才能做出足够的辣丝,新鲜的辣菜磨刀切片,成细条状。洁白的辣菜条拌入盐,如雪地撒霜,一抖,如漫天鹅毛大雪,浸入醋水之中,醋香爆发而出。一坛完美的辣丝子,绝对少不了青萝卜的功劳,将青萝卜切片至透明,在坛子周边贴裹上萝卜片。腌酸的辣菜条放置于坛子中,用闻起来酸爽的醋水漫浸,封地窖。四天后,打开坛口,你会感觉酸爽无比,香飘四溢,入口,赞口不停。
在诸城人的餐桌上,少也不了烧肉。诸城烧肉可是油而不腻,香酥可口,但多吃,会觉得舌头被腻油包裹。这时,上一碟辣丝子,可真是解腻呀!再吃点烧肉,那感觉太棒了。辣丝子真是开胃小菜啊!
这可能不是辣丝子的“真实身份”。如果你患有鼻炎,那这辣丝子可真是再好不过的良药了,如果可以短暂地的治好鼻炎又可以吃上辣丝子,就真是一举两得了!
若各位客官老爷不信,便请去自尝吧!配上烧烤米饭,没的说,管饱!
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当地独特的饮食。像兰州的拉面,东北的馄饨,天津的狗不理包子。而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呢,除了火锅,与重庆人形影不离的就该是小面了。
今天又来到街角的一家小面馆吃面。和重庆大多数小面馆一样,这里不足十平米,装修也不算豪华,就马马虎虎吧。其实重庆人并不喜欢面馆装修太好,反而喜欢坎儿上路边儿简陋的面摊,不为什么,就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吃面才有味道,才有纯朴新鲜的感觉。我点了二两素小面后,就等待着面上桌的那刻。说实话,尽管有杂酱面、牛肉面等,我还是钟情于小面;就如同方便面,几十种新口味还是赶不上最初的红烧牛肉面。新的不一定是好的,在吃面这一点上的确如此。而我对小面的印象就像对重庆人的印象,朴实、耿直、豪爽。
师傅先往锅里丢了一把水面后,接着放了一点儿藤菜。趁面还未烧好的时候,师傅就开始打佐料。重庆小面对佐料是很讲究的,辣椒、花椒、大蒜水、花生米、咸菜……一共要放十余种配料。据说辣椒要当天用完,以保持其鲜味。最后,师傅把面从锅里捞起来,我就远远闻到小面独特的香味渐渐飘来。
重庆人天生爱吃辣。这与重庆潮湿的气候分不开。在重庆住久了的人,总觉得嘴里少点什么味儿,而火锅和小面就满足了重庆人的胃口,也造就了重庆人豪爽耿直的性格。重庆的辣不像湖南那带的,重庆的辣是麻辣,而不是一味的干辣。倘若你哪天来到重庆,不要只把眼光停留在火锅上,最好来亲自品尝一下重庆的小面。要知道,重庆人吃火锅很频繁,但总不能天天吃;而小面就不同了,只要你什么时候想念小面了,或者抵挡不住街边面馆散发出的香气了,都可以从包里掏两块五角钱解解馋。难道你还怕在重庆街头找不到面摊?不会的。重庆人对小面的爱是难以言喻的。
我还依稀记得年前,小面只卖一块二,不到十年,面钱就翻了一番。而居民的收入在这近十年间,也翻了一番,更说明了重庆小面同重庆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。